如何打破設備管理中的思維定式
來源/作者: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布時間:2018-10-09 丨 瀏覽次數:
TPM培訓公司概述:目前,國內設備管理的主要概念是“三修三養三查”。但是隨著設備制造水平的飛速進步,設備的自潤滑、自診斷和自報警已經非常普遍。在未來只要做好預防點檢,就不需要中修和大修了。
現代設備管理
三修是小修、中修、大修,三養是日常保養、一級保養、二級保養,三查是日常檢查、定期檢查、專題檢查。對操作者的要求是三好四會:用好、管好、保養好,會使用、會保養、會檢查、會排除故障。
打破傳統思維定式的方法如下:
一、設備管理三修的打破辦法
如果在設備運行狀態下,通過有效的點檢能及時識別設備缺陷與微缺陷,我們就只需要預知性小修,不需要中修和大修。早期,盡管事故檢修還不可避免,但通過新的管理理念與方法的實施,我們可以逐步減少事故檢修,逼近零故障運行。
燃煤電廠和造紙廠的設備具有大型化、一體化、高精化、自動化與智能化的特點,經過13年零故障設備管理的實踐,證明取消中修、大修是可行的。
二、設備管理三養的打破辦法
設備的大型與自動化,傳統的日保,讓操作人員無法履行,也不需要每班去緊固、校正與潤滑。當潤滑集成化、中心潤滑油站成為產線的重要組成部分,自診斷自報警技術也逐步得到普及,散點潤滑的周期變成3~6個月時候,操作人員8小時倒班,你可以想象,誰還記得什么時間要給設備加油給脂?
當下中國,國有企業稍好一點,大多數企業藍領工人流動性很大,誰能分清哪些是一級保養,哪些是二級保養,操作人員誰又能真正掌握保養所需要的技能?而且,這種劃分方式,讓操作、維護與檢修人員職責不清,最終,誰都不承擔責任。三級保養變成了無人保養,這是設備保養沒有主人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因此,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設備管理的日常保養與自主保養,我們需要重新界定維護保養的職責。
三、設備管理三查的打破辦法
如同三級保養變成無人保養一樣,三級檢查變成了無人檢查。
檢查的目的是發現缺陷,發現不符合,在設備缺陷還未發展成故障之前采取預知維修。這三項檢查本身沒有錯,但我們今天應聚焦誰對設備預防保養負責。如果我們策劃專職點檢以及消除微缺陷的崗位,大概只需要“專檢”和“聯檢”就夠了。
四、設備管理三好四會的打破辦法
鑒于以上討論,操作人員“用好和會使用”是必需的,其他的職責與應知應會也是值得商榷的。
操作人員能熟練使用設備與排除操作性故障(而不是設備故障),會檢查工藝(而不是設備運行參數)就非常好了,只要做到按預期使用設備,全力避免非預期使用設備就很好了,其他是過高要求和不必要的要求。就是要求了,他也做不到,將造成責任空檔或盲區,這樣會造成更多麻煩。如果你是車工,對車床的潤滑、緊固和調整,就變成了車工的工藝作業的一部分。
我們不能將機械制造業操作人員對設備管理的“清掃、潤滑、緊固、調整和防腐”屬于工藝作業的一部分來要求非機械制造業操作人員,這種認知是非常有害的。豐田的TPM是對機械制造業的總結,其價值觀和管理體系值得學習,但過于簡單的拿來主義,會造成一些企業水土不服。
- 上一篇:TPM八大支柱及措施
- 下一篇:醫療設備管理的信息化